20204年全球模拟<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市值一览
2022年全球排名前十<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出炉
  2022年全球半导体总收入为6017亿美元,较2021年5950亿美元增长1.1%。排名前25位半导体厂商的总收入在2022年增长了2.8%,占到77.5%的市场份额。  Gartner研究副总裁Andrew Norwood表示:“许多半导体器件在2022年刚开始时由于缺货而延长交货时间并涨价,导致许多终端市场的电子器件产量减少,使得原厂开始通过囤积芯片库存来对冲缺货风险。”  “但到了2022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在高通胀、加息、能源成本上升和中国疫情封控的多重压力下开始放缓,影响了许多全球供应链。消费者也开始减少支出,使得个人电脑(PC)和智能手机的需求下降。之后,企业也因为全球经济衰退预期而开始减少支出。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整个半导体市场的增长。”  半导体市场2022年的收入主要因为存储器和NAND闪存销售量的减少而下降了10.4%,三星电子仍保持出货量第一(见表一)。英特尔以9.7%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二。由于消费者PC市场大幅下滑并且在x86处理器这项核心业务上遭遇了激烈的竞争,英特尔的收入下降了19.5%。  2022年全球排名前十半导体厂商出炉  2022年存储器收入下降10%  存储器在2022年占到半导体销售额的25%左右,其收入下降了10%,是表现最差的器件类别。由于电子器件原厂纷纷开始减少当初在预测需求走强时所积累的存储器库存,因此到2022年中期,存储器市场已显示出需求大幅跳水的迹象。现在情况已经恶化到了大多数存储器公司宣布削减2023年资本支出(capex)的地步,并且一些公司为了降低库存水平和试图恢复市场平衡而削减了晶圆产量。  2022年非存储器收入增长5%  2022年非存储器收入总体增长5.3%,但各个器件类别之间的表现差异很大。模拟器件以19%的涨幅位居第一,分立器件以15%的涨幅紧随其后。在汽车电气化、工业自动化和能源转型长期增长趋势的支撑下,汽车和工业终端市场产生了强劲的需求,进而推动了模拟与分立器件的增长。
发布时间:2023-01-20 11:16 阅读量:2185 继续阅读>>
上半年十大<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英特尔第一 海思首入十强
半导体市场研究公司 IC Insights 公布 2020 年上半年前十大半导体厂商,前五名分别为英特尔、三星、台积电、海力士、美光科技,第六名至十名依序为博通、高通、英伟达、德州仪器、海思。IC Insights 报告显示,2020 年上半年,前十大半导体公司的销售额比 19 年上半年增长了 17%,是全球半导体行业总增幅 5% 的 3 倍多。前十名的公司在 20 年上半年的销售额都至少为 50 亿美元,比 19 年上半年多了两家公司。如图所示,上半年销售额为 52 亿美元,才能进入 1H20 前十名半导体供应商名单。华为旗下海思是 2020 年上半年新进入前十排名的一家公司,取代了英飞凌。上半年,海思的销售额同比激增 49%,公司排名跃升 6 位至第 10 位,成为首家进入全球前十榜单的中国大陆半导体供应商。不过,海思在前十排名中的时间可能是短暂的。华为消费者部门总裁余承东之前表示,美国第二轮制裁禁止半导体供应商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为华为生产芯片,其芯片的生产将于9月15日结束。他还表示,今年可能是华为高端麒麟芯片的最后一代。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一家纯代工企业台积电,该公司 1H20/1H19 营收大增 40%,表现强劲。这一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苹果和海思为各自的智能手机销售 7nm 应用处理器的激增。如果不包括台积电,英飞凌的排名将升至第 10 位。IC Insights 将晶圆代工厂纳入前十名半导体供应商排名,因为其一直将该排名视为顶级供应商名单,而非市场份额排名。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08-13 00:00 阅读量:1564 继续阅读>>
封杀给自主芯片带来新希望,国产<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大盘点
华为海思备胎一夜转“正”刷屏了朋友圈。这其中,有无奈,也让国产芯片股为之沸腾。过去,很多国产芯片公司往往只能作为整机厂的“备胎”甚至连“备胎”资格也没有,但在供应链风险严峻、中兴华为先后敲响警钟之后,未来国产芯片企业或将赢得整机厂商更多关注目光,半导体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5月17日发布了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各产业环节的十大(强)公司榜单,其中不乏上市公司或科创板受理企业,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世界巨头供应链,有的仍然在“备胎”道路上下求索。未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或许需要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假以时日,他们或许会迎来真正的高光时刻。 国产半导体或迎机遇华为海思“备胎”转“正”,成为5月17日开幕的2019世界半导体大会的热议话题。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华为任正非在90年代便开始自研芯片的战略眼光表示十分赞赏。 他同时认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国内半导体产业在某种程度上迎来了发展机遇。“现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已基本建立完整,未来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以应用为牵引,国产产品需要有输出的机会,需要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 于燮康表示,这一市场十分广阔,建议鼓励国产替代。 他在大会演讲中援引海关数据称:“集成电路产品仍然为我国单一最大进口商品。”——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为20584.1亿元(约合31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8%,首次超过3000亿美元;而集成电路的出口金额仅为846.4亿美元,同比增长26.6%。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出口逆差仍在扩大,达到2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17.47%;集成电路产品进出口量逆差达2004.7亿块,同比增长16.20%。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 2019年初曾发布了一份2018年全球前10大芯片买家数据,中国占了四席,分别是华为、联想、步步高和小米。这四家中国企业2018年一年支出近600亿美元来采购芯片,其中华为最多,支出约211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45%。 不过,在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国产替代前,也需要考虑责任分担的问题。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集成电路的生产制造都是环环相扣,需要万无一失。 归根结底,产品技术创新是国产芯片突出重围的重要方向。结合过去IC电话卡芯片、手机SIM卡芯片成功实现国产替代的经验,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在演讲中表示,创新需要敢为人先、敢于打破常规、不怕失败、不拘泥于现实。他表示,在可重构芯片、神经网络芯片以及硬件安全等领域,都已经出现了国产技术创新的火花。 国产半导体十强榜单发布海思蝉联设计第一在今天召开的世界半导体大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揭晓了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功率器件、MEMS、设备及材料领域的十大(强)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上市公司或科创板受理企业位列其中。这些企业有的已经成功攻城略地,拿下较高市场份额,如豪威科技、汇顶科技,有的则还需要经历进一步获取客户认可,如很多半导体装备和材料企业。 集成电路设计 在设计领域,涉及上市公司层面的企业共有六家,分别是韦尔股份正在收购的豪威科技(第三)、拥有三家上市IC设计公司的华大半导体(第五)、中兴通讯控股子公司中兴微电子(第六)、汇顶科技(第七)、士兰微(第八)、北京君正发起收购的北京矽成(第九)。北京矽成也是榜单的新面孔,截至预估基准日(2018年12月31日),北京矽成估值71.97亿元。 海思和紫光展锐继续蝉联第一、第二的位置。在5G方面,两家公司先后发布5G基带芯片Balong 5000和春藤510。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6年,海思就以销售收入303亿元排在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十大企业榜首。 据DIGITIMES的数据,2018年海思收入近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2%,还入围了2018年全球十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排名第五。  集成电路制造  制造榜单中,十家企业有五家是中外合资:三星中国(第一)、英特尔大连(第二)、SK海力士中国(第四)、台积电中国(第七)、和舰芯片(第八)。中芯国际、上海华虹、华润微电子、西安微电子、武汉新芯分别位列第三、第五、第六、第九和第十。 上述企业中,华润微电子启动科创板上市,和舰芯片科创板IPO申请已被受理并进入问询。 集成电路封测  封测领域前三甲席位不变,依次是江苏新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华达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天水华天电子集团。2018年的榜单中,新面孔有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和全讯射频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分列第六名、第七名。 半导体材料 材料领域,主营业务为引线框架、键合丝等半导体封装材料的康强电子排名第一,拥有印制电路板、封装基板及电子装联三项业务的深南电路排名第三,从事高纯溅射靶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江丰电子从2017年排名第二下滑至2018年的第九名。 半导体设备  设备方面,生产等离子刻蚀设备的中微半导体排名从2017年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一名,公司正在冲击科创板,已获上交所问询。北方华创全资子公司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维持第二名,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则从2017年的第一名下滑至第三名。 半导体功率器件功率器件榜单中,扬杰科技、华微电子、苏州固锝、捷捷微电这四家A股公司跻身前十强;A股IPO进程中的无锡新洁能排名第六;国家大基金持股的北京燕东微电子有限公司排名第十,较2017年下滑一个名次;乐山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为新面孔,排名第五。 半导体MEMS 半导体MEMS领域,歌尔声学和瑞声声学的名次较2017年未发生变化,分列第一、第二;苏州敏芯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从第五名跃居至第三名;华虹宏力半导体参股企业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排名第七;已从新三板的摘牌的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九。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榜单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根据行业季度统计报表及各地方协会统计数据进行评选,未填报报表或地方协会未纳入统计范围内的企业不在评选范围内。 造芯新势力层出不穷平头哥、大鱼半导体亮相南京记者在2019世界半导体大会的厂商展区发现,台积电、富士康、紫光集团、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新思科技等国内外传统半导体领域大厂均设立了展位。人头攒动中,“大鱼半导体”以及“平头哥半导体”的联合展位首先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2018年9月,阿里巴巴宣布整合此前收购的中天微和达摩院自研芯片业务,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平头哥”是蜜獾的别称,这种动物性格“人狠话不多”,有动物界“扛把子”之称。中天微的主要业务是提供RISC-V架构的CPU IP核,主要面向多媒体、安防、家庭、交通、智慧城市等IoT领域。公司副总经理陈昊介绍,终端产品累计销量达到10亿颗,合作客户数量超过100家。 南京大鱼半导体则是今年4月刚刚成立,分拆自小米全资子公司松果电子,小米持有大鱼半导体25%股权,其余为大鱼半导体团队集体持股。大鱼重点进军AIoT芯片研发,在配合小米集团战略的同时,也将积极拥抱即将爆发的AIoT市场。 在今天的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大鱼联合平头哥,全球首发了一款物联网NB-IoT芯片大鱼U1。发布会现场拥挤不堪,主办方临时还在后排增加了好多座椅。 大鱼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大鱼U1物联网芯片采用了平头哥的CPU IP核,内置GPS/北斗,这样便可进行位置跟踪。“可能的一个场景是,应用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在老人处于安全活动范围时处于睡眠状态,保持超低功耗;当老人行动超过设定的安全距离范围时,工作状态立刻激发,发出信息提醒老人家属,这样就可以防止老人走失。” 大鱼半导体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有客户签约该芯片,7、8月左右可正式量产,今年的营收目标是达到1.5亿元。不过他也表示,一两年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仍然非常困难,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获得更多客户认可。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9-05-20 00:00 阅读量:2004 继续阅读>>
2018年全球<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收入排名出炉,存储芯片市场营收比重仍在提升
2019年1月7日,Gartner关于全球半导体厂商2018年收入的数据公开之后,三星电子以15.9%的市场份额,继续稳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厂商年收入排名第一的地位。从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的2018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初步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厂商2018年营收达到了4767亿美元,与2017年同比增长13.4%。2017年全球半导体收入总计4197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22.2%。可见,全球半导体厂商年收入增长情况也在明显减少,年增长率几乎降低了快10%。2018年表现强劲的主要内存供应商包括了由DRAM驱动的SK hynix和因收购Microsemi的Microchip Technology。因而也可以看到2017年排名前四的内存供应商在2018年继续保持了排名。 分析显示,内存供应商未来需要在新兴内存技术和新制造技术方面有所创新,来减弱市场供应过剩带来的压力。非内存供应商必须增加关键客户的活动设计,这些客户一直在承受高内存价格。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持续饱和的情况下,应用处理器供应商必须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IOT)端点和汽车领域寻求邻近的机会。因此,就半导体而言,内存在2018年收入增长27.2%。除2018年第四季度外,全年大部分时间DRAM的平均销售价格ASP都在增加。同时,受固态硬盘(SSD)采用率提高和智能手机内容增加的推动,这类设备的2018年收入仍有6.5%的增长。 另外,全球第二大半导体类型ASSP应用特定标准产品由于智能手机市场停滞不前,加上平板电脑市场持续下滑,该行业仅实现5.1%的有限增长。包括高通和联发科在内的这一细分领域的领先供应商,正积极向增长前景更为强劲的邻近市场扩张,比如汽车和物联网应用。 三星电子2018年的半导体营收达759亿美元,半导体营收同比增长了26.7%,市场份额为15.9%,在全球排名第一,继续超越英特尔。 英特尔的半导体收入2018年的半导体营收达659亿美元,2018年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12.2%,市场份额为13.8%,在全球排名第二,虽然低于三星电子的排名,但整体增长情况还算可以,在TOP10半导体供应商年增长情况中不算最低的。当然,这也是由单位销售价格和平均销售价格(ASP)增长共同推动的结果。 SK海力士排名第三,营收为364亿美元,市场份额7.6%,营收同比增长38.2%,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前十大公司中增速最快,年增长率排名第一。 由此,从全球半导体厂商2018年收入TOP10排名中可以看到,年增长率最高的为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分别超过了30%年增长,美光为33.8%,属于年增率排名第二。 如果从年增率的情况来分析,2018年比2017年的年增长率平均在18.5%,最高的年增长率为SK海力士38.2%。但是2017年比2016年的年增长率平均在22.2%,最高的年增率为WD120.2%,同时SK海力士2017年增长率达到了79%,美光科技2017年增长率达到了78.1%,三星电子2017年增长率达到了52.5%。 由此可见,全球半导体厂商2018年收入TOP10的年增率明显减缓,也影响着了整个全球半导体增长减缓,这个趋势在2019年有可能还会持续,并减缓更为明显。数据来源:Gartner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9-01-15 00:00 阅读量:1639 继续阅读>>
又一家<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IPO被否,银河微电5大问题成上市掣肘
12月4日,证监会发审委迎来了3家首发上会的企业,其中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金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通过,唯一一家半导体企业——常州银河世纪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银河微电)上会遗憾被否。对于银河微电上会被否,发审委提出五大询问问题,包括在银河控股收购富力集团重大资产重组中,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报告期发行人收入增幅与扣非净利润增幅不匹配,发行人主营业务毛利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发行人系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细分行业的专业供应商,而芯片是半导体分立器件的核心部件等问题,质疑银河微电是否存在对外购核心技术或产品、部件依赖的情形,是否存在影响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重大不利情形或风险;招股说明书披露,发行人存在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借款受托支付情形,同时,发行人存在向子公司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形;报告期各期发行人向关联方华海诚科采购金额占当期同类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均超过40%。今年以来,由于诸多因素,不少半导体厂商IPO上会相继被否,除了银河微电,还包括晶丰明源、明微电子、安联锐视等,今年证监会的第17届发审委也被称为史上最严发审委。不过,日前,证监会将第十八届发审委候选人名单进行了公示,第17届发审委任期进入收尾阶段,新一届发审委即将上任。募资3.1亿元,分立器件技改项目落空据招股书披露,银河微电拟在创业板发行不超过 3,193.34 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2,773.34万股,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据悉,银河微电主营业务覆盖各类二极管、三极管、桥式整流器等半导体分立器件的研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销售及技术服务。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电源及充电器、绿色照明、网络与通信、汽车电子、智能电表及仪器等领域。截至2018年4月,银河微电拥有有效专利162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银河微电募集资金到位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下列项目的投资建设:银河微电表示,上述项目达产后,公司的桥式整流器、功率二极管产能将增加 13.60 亿只/年,贴片二极管、三极管产能将增加 15 亿只/年。公司能够实现品质管控的进一步提升,增强公司的研发能力,进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主营产品生命周期短,毛利下降招股书披露,2015-2017年,银河微电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6.1亿元、5.4亿元、5.2亿元,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57万元、4434万元、3975万元。从上图可知,银河微电主营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桥式整流器等产品,且主营业务占总营收98%以上。但随着整机产品的集成度提高和生产制造方式的改变,部分分立器件可能被集成化产品所替代,部分直插产品可能被贴片产品所取代,这将会直接影响到银河微电传统市场的需求。银河微电在招股书上指出,公司不断与下游行业的知名企业和国外大型公司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公司主要产品持续更新,以适应终端市场的新产品需求,并不断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以保持主要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银河微电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轴向产品以外的贴片及其他产品,但由于终端产品如 LED 灯具、3C 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客户对公司产品也有一定的降价要求。外销增长或放缓,应收账款、存货高招股书还披露,银河微电报告期内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内销收入分别为 3.87亿元、 3.86亿元和 4.36亿元,外销收入分别为 1.34亿元、1.54亿元和 1.66亿元,外销收入增速快于内销收入。此外,银河微电外销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超过 25%,且2017 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持续贬值,导致银河微电 2017 年产生了 611 万元汇兑损失。银河微电指出,公司出口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为台湾客户,台湾已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半导体产业集群,产品产业链完善、封装工艺精良,存在一定的替代风险。因此,公司外销收入的持续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如因出口地的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合规风险等因素造成公司出口规模增速放缓,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据招股书得知,银河微电报告期各期末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4亿元、1.5亿元和1.6亿元;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 6336万元、6826万元和7718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分别为 21.42%、19.47%和 19.29%,占公司总资产比例分别为 12.09%、11.80%和 12.30%。存货余额高且逐期增加。鉴于此,银河微电还可能出现坏账和存货减值风险。不过,值得提及的是,报告期内2015年-2017年银河微电的净利润分别为4186万元、4609万元、5462万元,达到传闻中“主板净利润8000万创业板5000万元”的隐形红线。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8-12-05 00:00 阅读量:1786 继续阅读>>
50家<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三季报收官盘点,几家欢喜几家愁?
随着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的收官,备受关注的IC概念股三季报普遍表现亮眼。据同花顺统计,半导体及元件行业已披露三季报个股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1.02%;半导体及元件行业已披露三季报个股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34.30%。在IC概念股中,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按净利润的增速来看,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超过100%的公司有北方华创、雅克科技、耐威科技、国民技术、纳思达、北京君正、全志科技、晓程科技、韦尔股份、综艺股份等。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超过50%的公司有晶盛机电、晶瑞股份、火炬电子、风华高科等。相比盈利的半导体企业,上海新阳、盈方微、国科微等公司中报业绩出现亏损状态。由于新晶圆厂陆续启动,设备和材料需求因而大幅增加,A股半导体材料以及设备企业在2018年前三季度业绩普遍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随着电子元器件市场需求结构性调整,以及下游市场应用需求的增加,电子元器件应用需求量快速增长。同时,受部分国际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电子元器件市场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电子元器件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持续亮眼。IDM厂商1、士兰微10月29日,士兰微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2.12亿元,同比增长9.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12.1%。2、华微电子10月31日消息,华微电子发布三季度报告。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2.52亿元,同比增加11.6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78亿元,同比增加40.49%。3、捷捷微电捷捷微电10月26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27.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17.59%。4、苏州固锝10月25日,苏州固锝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4.16亿元,同比增长5.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48.21万元,同比下降13.25%。5、扬杰科技扬杰科技10月30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24.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14.82%。6、台基股份10月25日,台基股份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12.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78.79万元,同比增长40.35%。半导体设备厂商7、长川科技10月29日,长川科技发布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72亿元,同比增加73.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加27.32%。 8、北方华创10月26日,北方华创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1.01亿元,同比增长35.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110.12%。 9、晶盛机电10月26日晚间,晶盛机电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50.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6亿元,同比增长76.13%。10、至纯科技10月30日,至纯科技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20亿元,同比增长42.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37.53万元,同比下降23.99%。半导体材料厂商11、上海新阳10月29日,上海新阳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8.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4.69万元,同比下降104.45%。12、中环股份10月28日,中环股份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92.56亿元,同比增长35.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6亿元,同比下降6.02%。13、江丰电子江丰电子10月27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20.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19万元,同比增长17.01%。14、有研新材有研新材10月23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13.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11万元,同比增长40.83%。15、雅克科技10月26日,雅克科技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0.96亿元,同比增长33.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130.91%。16、晶瑞股份10月22日,晶瑞股份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5.91亿元,同比增长53.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42.55万元,同比增长70.99%。IC设计厂商17、圣邦股份10月26日,圣邦股份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17.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21.27万元,同比增长21.91%。18、汇顶科技10月31日,汇顶科技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77亿元,同比下降4.0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07亿元,同比下降26.42%。19、盈方微10月30日,盈方微发布2018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04亿元,同比减少48.6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52.94万元,同比下降186.73%。20、耐威科技10月25日,耐威科技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5.69亿元,同比增长36.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99.56万元,同比增长211.33%。21、欧比特10月29日,欧比特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20.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48.48万元,同比增长0.73%。22、振芯科技振芯科技10月29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13.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58万元,同比增长10.19%。23、四维图新四维图新10月24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1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38.38%。24、紫光国微10月26日,紫光国微发布2018年三季报显示,紫光国微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7.11亿元,同比增长30.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7亿元,同比增长35.07%。25、景嘉微10月29日,景嘉微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18.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68.10万元,同比增长5.08%。 26、北斗星通10月22日,北斗星通发布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共计21.8亿元,同比增长56.5%。净利达约5361万元,同比下降29.27%。27、国民技术10月30日,国民技术发布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01亿元,同比减少6.9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加328.15%。28、上海贝岭10月26日,上海贝岭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5.82亿元,同比增长48.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42.58万元,同比下降42.02%。29、中颖电子10月22日,中颖电子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5.66亿元,同比增14.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1亿元,同比增长27.62%。30、兆易创新10月30日,兆易创新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13.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亿元,同比增长8.21%。31、纳思达10月29日,纳思达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58.94亿元,同比下降2.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4.96亿元,同比增长197.82%。30、北京君正北京君正10月27日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30.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79万元,同比增长202.25%。33、国科微10月29日,国科微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同比下降3.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30.77万元,同比下降1164.26%。34、全志科技全志科技10月30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35.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2494.24%35、富瀚微10月29日,富瀚微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98亿元,同比下降6.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49.33万元,同比下降40%。36、富满电子富满电子10月26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26.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82万元,同比增长40.29%。37、晓程科技晓程科技10月30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69亿元,同比下降3.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85万元,同比增长186.83%。38、韦尔股份韦尔股份10月20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1.1亿元,同比增长9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亿元,同比增长145.05%。 39、综艺股份10月26日,综艺股份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70亿元,同比下降33.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12.89万元,同比增长138.49%。 半导体封测厂商40、长电科技长电科技10月31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7.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7万元,同比下降89.42%。 41、华天科技华天科技10月27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4.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7亿元,同比下降15.55%。42、通富微电通富微电10月27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12.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29.08%。 43、太极实业10月30日,太极实业发布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12.26亿元,同比增加35.1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8亿元,同比增加23.92%。 44、晶方科技晶方科技10月27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下降6.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40万元,同比下降52.99%。电子元器件厂商45、振华科技振华科技10月29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3.0亿元,同比下降30.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1亿元,同比增长21.25%。46、顺络电子10月19日,顺络电子发布三季度报告。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7.49亿元,同比增加25.8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1亿元,同比增加40.81%。47、火炬电子10月30日消息,火炬电子发布三季度报告。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4.43亿元,同比增加9.0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加52.95%。48、三环集团10月29日,三环集团发布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收为28.36亿元,同比增长34.25%;归属于上司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32亿元,同比增长33.24%。49、江海股份江海股份10月25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19.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亿元,同比增长21.08%。50、风华高科10月28日,风华高科发布2018年三季报,公司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5.11亿元,同比增长53.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8亿元,同比增长386.52%。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8-11-05 00:00 阅读量:1793 继续阅读>>
2018年在汽车芯片领域<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有怎样的成绩
中兴事件掀起中美贸易战以来民间最为激烈的一次争论,让“缺芯”之痛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现在中国芯片的国产化率在15%以下,而且都是一些中低端芯片,中高端芯片多是进口的。2017年,这个趋势仍然没有扭转,1-5月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额为954.8亿美元,同比上涨17.9%,出口2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逆差继续拉大。那么,具体到汽车芯片领域情况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半导体组件是汽车中的电子产品组成的核心,其中包括基于视觉的增强型图形处理器(GPU)、应用处理器、传感器及DRAM和NAND闪存等推动汽车创新技术实现的关键零部件。按照汽车制造厂商和型号的不同,现代的汽车可能需要多达8,000个芯片,并且这个数字只会随着自主驾驶汽车的普及而增加。随着汽车复杂程度的提高,对汽车半导体元件的需求势必会稳步增长,因此汽车板块对半导体产业而言属于推动其长期发展的新引擎。尽管汽车相比其他领域对整个芯片产业而言占比只有大约10%,但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预测称,到2020年,汽车半导体这一业务板块的利润增长率将是全球芯片市场的两倍。汽车用芯片市场将快速增长国外并购加剧显野心汽车用芯片市场如此大的市场,使得众多半导体厂商都想从中分一羹汤,从2018年涌现了巨头间收购与绯闻中可以明显感知其中的火热与厮杀。瑞萨大手笔收购IDT近日,日本芯片制造商瑞萨电子以每股49.00美元的价格,总股权价值约67亿美元收购IDT。通过这笔收购瑞萨将获得IDT在无线网络和数据存储用芯片方面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至关重要。瑞萨电子对汽车芯片或者是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加码显而易见。在汽车芯片上,瑞萨电子同样也藏着自己的大杀器,就是还没发布的下一代R-CARSoC。它专为深度学习而生,预计2020年开始搭载在Level4自动驾驶汽车上。“新款SoC将于2019年正式推出样品,其计算性能可达5万亿次每秒(5TOPS),功耗却只有1瓦。”瑞萨执行副主席RyujiOmura在接受采访时说,而现在的他已经是瑞萨电子车辆解决方案业务的大统领。高通收购NXP失败前不久夭折的高通收购NXP案子,摆明高通也是冲着汽车电子领域去的。因为收购飞思卡尔后的恩智浦一举拥有了完整的汽车半导体解决方案(包括汽车AMS、传感器、车载娱乐系统),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芯片厂商。汽车和工业电子业务占据了恩智浦年收入中的67%。没错,这么炙手可热的领域高通怎舍得放弃。2017CES高通就推出了新一代汽车系统芯片骁龙820A,该芯片采用14纳米FinFET工艺,支持车载嵌入式软件平台QNX,CarPlay以及AndroidAuto,并集成了64位CPU处理、图形处理单元(GPU)以及LTE数据调制解调器。其图像信号处理器能同时连接4到8个汽车摄像头传感器,可为司机提供的驾驶辅助功能,主要包括车道偏离警告、车辆前方碰撞探测警告、交通标志识别功能等。高通还宣布与大众合作,下一代大众汽车将集成基于高通骁龙820A处理器、X12LTE和X5LTE芯片组。据悉,采用骁龙X12和X5LTE调制解调器的大众汽车将于今年面市,搭载骁龙820A处理器的大众汽车将于2019年面市。英飞凌尝试收购意法半导体前段时间,传出英飞凌欲收购意法半导体的消息。据彭博社曾引用知情人士消息称,英飞凌去年就已经开始尝试收购意法半导体。意法半导体是全球第一大专用模拟芯片和电源转换芯片制造商,在分立器件、手机相机模块和车用集成电路领域居世界前列。虽然,汽车电子不是ST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这块业务对于英飞凌来说至关重要。在2015年之前,英飞凌是全球最大的车用半导体企业,其主营业务是汽车电子、工业功率器件、芯片卡等,在模拟和混合信号、射频、功率及嵌入式控制装置等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实力。目前英飞凌约有60%的营业收入来自功率半导体,除了为汽车电子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今年,对于英飞凌来说,还有比较大的两件事:3月,英飞凌和上汽携手建新的合资公司,聚焦在电动汽车市场制造功率模块的生产,目前IGBT模块已经量产。5月,英飞凌又在奥地利投资新建了一座全自动化芯片工厂,用于制造300毫米薄晶圆,并计划未来6年投入16亿欧元。并购大战之外当然,并购之外也有很多巨头公司持续钻研着。英伟达英伟达在汽车行业钻研了十几年,从首款车用3D导航系统显示芯片到全新车载电脑XAVIER,如今,其处理器已成功应用于奥迪A8和特斯拉ModelS等车型,业务拓展至智能汽车显示屏和自动驾驶系统。2017年CES展,英伟达带来全新车载电脑XAVIER、开放式人工智能车辆计算平台DRIVEPX2、辅助驾驶AICo-Pilot。车载电脑XAVIER的处理器采用八核心ARM,GPU使用下一代Volta架构,512核心。英伟达称XAVIER不仅可使智能汽车更加智能,还可作为驾驶员的智能导航。目前,XAVIER已经实现小批量试产。DRIVEPX2自动驾驶汽车开发平台基于16nm工艺打造,功率250W,水冷散热设计,拥有12个CPU核心和2个基于Pascal的GPU核心。可支持12路摄像头输入、激光定位、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多个平台并行可以实现完全的自主驾驶。辅助驾驶AICo-Pilot是个集大成的系统,拥有以下功能:识别自然语言、识别人脸、读唇语,在极端嘈杂的环境中也能准确分辨驾驶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此外,在出行过程中,AICo-Pilot还要绘制地图。据悉,该辅助驾驶系统正在开发中,当前已经实现识别唇语和面部朝向功能。英特尔昔日PC芯片巨头英特尔正在向着全面的计算公司转型,英特尔提供芯片可以提高车辆的运算速度。车用处理器与RealSense视觉计算则是其进军汽车领域的两个重要产品。年初,在巴塞罗那IoT大会上推出的ApolloLakeE3900系列处理器昭示了英特尔进军车载计算的决心。在收购Mobileye之前,英特尔的许多动作,都表明了其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押注。仅仅在2016年的4-9月份,英特尔就买下了5家自动驾驶领域的新创公司和业务线,通过并购扩展其自动驾驶领域上的技术空缺。2017年1月,英特尔收购了高精度地图公司Here15%的股份。2017年CES展,英特尔推出了其全新车载电脑Go,该车载电脑通过多达28颗至强处理器帮助自动驾驶汽车在街道上安全行驶。除了至强处理器之外,Go还将提供配备灵动芯片或5G连接的版本。据悉,该产品将与英伟达自动驾驶汽车开发平台DRIVEPX2竞争,不过DRIVEPX2不提供5G版本。英特尔副总裁暨总经理KenCaviasca曾表示,英特尔芯片的目标是成为无人车的大脑。他表示,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处理大量的图像数据,基于此,英特尔将会设计一款全新的SoC来完成数据处理。ARM近日,ARM推出了首个用于自动驾驶的安全强化处理器系列,专为无人驾驶汽车设计,为车辆植入自动防撞等安全功能。新的产品线被命名为AE,即“AutomotiveEnhanced(自动驾驶增强)”的缩写,周三,公司在发布首个自主级处理器Cortex-A76AE时表示,新的处理器允许芯片制造商设计具有安全功能的芯片,使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满足最严格的安全要求。该公司预计,第一批使用这种处理器的汽车将于2020年上路。ARM表示,设计团队对CortexAE芯片进行了优化,配置最先进的7nm电路布线,从而相同空间内功能数量增加。新的片上系统设计将只需要几十瓦的能源,而无人驾驶汽车现在的芯片则需要上千瓦。ARM在自主驾驶平台上的现有客户包括英伟达、恩智浦、瑞萨、三星、哈曼以及西门子、门拓等。85%的汽车娱乐系统和三分之二的碰撞检测处理器都在使用ARM芯片。小结汽车用芯片市场的快速增长将为这些厂商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中国半导体公司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仍有差距。比亚迪联手上海先进半导体公司,发力新能源汽车芯片。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GBT核心关键技术和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进行“强强联合”,加快新能源汽车用IGBT芯片国产化步伐,共同推进IGBT设计与芯片制造进程,完善中国IGBT产业链。中芯国际在2016年收购意大利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厂70%股份,凭借此项收购正式进驻全球汽车电子市场……国内车用芯片领域积极信号不断,一派蓬勃景象。但是,我们也需要面对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车用芯片技术的差距仍然很大。不过,AI芯片初创公司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在最近一次演讲中表示,中国芯片厂商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自动驾驶处理器、AI处理器方面,“比如我们去年有2800万台汽车市场的容量,未来会增长到4200万台的市场,这让我们比国际同行更加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更加了解中国的路况,能更准确地预测行人过马路时的行为,因为能够采集更多数据。”还有汽车业观察人士认为,自动驾驶对边缘计算的高要求,加上极其广阔的应用场景,决定了应用于自动驾驶的AI芯片,是初创芯片企业的极好突围点。到目前,国内企业中地平线、寒武纪、四维图新、西井科技、森国科等均在2017年发布了自动驾驶芯片规划。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8-10-11 00:00 阅读量:1776 继续阅读>>
2018年上半年全球Top 15<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三星进一步拉大与英特尔差距
集微网消息,IC Insights近日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全球前十五大半导体厂商(包括IC和OSD细分市场)销售排名。上榜的前十五大厂商中,包括七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供应商,三家位于欧洲,韩国和中国台湾各两家,一家位于日本。由于今年4月初博通将其总部所在地从新加坡迁至美国,IC Insights将其归类为一家美国公司。如图所示,前十五家厂商中除四家外,其余在今年上半年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同比增长。有七家厂商的增长率超过20%,其中包括五大内存供应商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东芝/东芝存储和西部数据/SanDisk,以及英伟达和意法半导体。前十五大厂商中包括一家纯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和四家无晶圆设计企业。如果排除台积电,苹果公司将进入第十五位。对于主要半导体供应商而言,苹果在厂商排名中名列前茅。该公司仅在自己的产品中设计和使用其处理器,并没有销售给其他系统制造商。 IC Insights预计,苹果定制的基于Arm的SoC处理器和其他定制器件在2018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35亿美元。 IC Insights在前十五大半导体供应商排名中纳入了代工厂,因为它一直将该排名视为最佳供应商名单,而不是市场份额排名,并且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半导体销售额是双重计算的。许多厂商都是半导体行业的供应商(供应设备、化学品、气体等),如果不纳入代工厂等大型IC制造商将在顶级半导体供应商名单中留下重大“漏洞”。图中标识了代工厂和无晶圆厂公司。在IC Insights 4月份的报告中,按产品类型列出了IC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排名,并且这些列表中不包括代工厂。 总的来说,上图中的前十五大厂商仅作参考,以确定哪些公司是主要的半导体供应商,无论他们是IDM、fabless还是代工厂。今年5月,东芝完成向贝恩资本牵头的财团出售180亿美元的存储器IC业务,东芝随后回购了40.2%的业务份额。随着东芝存储器业务出售,上图所示的东芝2018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仅包括其余半导体产品,例如分立器件和系统LSI,以及新东芝存储(TMC)的NAND闪存的总销售额。具体包括:东芝系统LSI:4.68亿美元;东芝分立器件:3.15亿美元;东芝存储公司(TMC):31.07亿美元;东芝/TMC 2Q18总销售额:38.9亿美元。与2017年上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前十五大厂商的销售额增长了24%,比全球半导体行业1H18/1H17增长高出4个百分点。令人惊讶的是,三大内存供应商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在上半年均实现了超过35%的同比增长。同时,前十五家厂商中有十四家的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比2017年上半年多了三家。可以看到,进入前十五大半导体厂商排名的最低销售额提高到37亿美元。英特尔在2017年第一季度时仍排名第一,第二季度以及随后的全年排名中被三星取代了自1993年以来一直保持龙头地位。三星在2017年上半年时销售总额仅比英特尔高出1%,随着DRAM和NAND闪存市场在过去一年中持续强劲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三星半导体销售总额已经比英特尔高出22%。值得注意的是,预计内存设备将占2018年三星半导体销售额的84%,比去年的81%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前年的71%上升13个百分点。此外,该公司的非存储半导体业务销售额仅为135亿美元,比去年的125亿美元增长8%。相比之下,三星内存销售额预计今年将增长31%,达到700亿美元。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8-08-21 00:00 阅读量:1721 继续阅读>>
全球十五大<span style='color:red'>半导体厂商</span>最新排名,存储持续强势
国外知名分析机构ICinsights日前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营收前十五的半导体厂商中,有八家厂商来自美国、三家来自欧洲、两家来自南韩、台湾和日本各一家。其中美国的厂商包括了2018年4月将总部搬回美国的新博通。从下图可以看出,这15家半导体厂商在今年一季度贡献了891.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6%;前十的厂商也贡献了781.97亿美元的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9%。纵观这些厂商,有1家是晶圆代工厂,四家是Fabless,其他10家都是IDM。可以看到,现在的全球领先厂商中,IDM依然是占主流,就算把TSMC排除在外,那联发科将会进入前十五,IDM占主流的局面还是不变。 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5的半导体公司中,有13家的营收同比增长了10%以上,当中更以英伟达的表现最为迅猛。根据ICinsights的数据,英伟达2018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58%,达到31.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他们的收入只有19.65亿美元。另外,还有三家公司的增长超过了40%,分别是存储三雄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其他大部分公司的营收都在10%以上,除了高通和NXP分别以6%和3%的营收增长,排在15家厂商最后两位。从这些厂商的的营收和排名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半导体产业界的现状.AI成为新动能,挖矿是X因素从ICinsights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Nvidia是现在半导体领域的绝对明星。而他们官方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事实。日前,Nvidia发布了一季度的营收报告,收据显示,他们第一季度营收为32.0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9.37亿美元相比增长66%;净利润为12.44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5.07亿美元相比增长145%。英伟达官方的数据显示,游戏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占了公司近54%的营收份额,同比增长率也达到68%;而增长71%的数据中心业务贡献的营收则达到创纪录的7.01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AI和挖矿的发展。首先是AI方面,依赖于拥有并行计算优势的GPU,英伟达几乎主导了现在的AI训练市场。这主要归功于他们早些年的布局。资料显示,人工智能专家Geoffrey Hinton的学生Alex Krizhevsky在2012年用GPU来做深度学习,并且取得了ImageNet大赛冠军。经过他们的评测,用GPU比CPU快60倍,这就开启了GPU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引用。看到这个应用爆发苗头的英伟达随即投入了数十亿美金,加强其Volta架构GPU的研发。从某个角度看,Nvidia是AI市场大热里的最高枕无忧的赢家。虽然现在英特尔、赛灵思甚至谷歌都在紧盯着英伟达的市场,但目前看来,他们都不会对英伟达造成威胁。就算是刚刚更新到3.0版本的谷歌TPU,也不能撼动他的地位。Moor Insights and Strategy的Karl Freund日前发文指出,谷歌研发的AI芯片---TPU,用途很窄,限于很小众的利基市场。而美国斯坦福大学近来评测显示,没有单一解决方案适用于所有AI工作。所以在云端,由于需要使用多种模型和软件,GPU必然是较佳选择。按照Freund的预期,谷歌仍会继续购买GPU,处理不适合TPU的工作。纽约时报最新一期的报道中也也强调,英伟达将很难被取代。许多公司仍坚持使用英伟达的技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套技术十分熟悉,并且英伟达的 GPU 用途广泛。另一方面,挖矿也是成就英伟达的一个关键方面。据外媒报道,英伟达预计通过加密货币的销售收入将达到2亿美元,数字的增长接近50%,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期。但由于比特大陆等ASIC厂商的方案入侵,英伟达GPU在挖矿这个市场的影响力将会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英伟达和AMD已经从这两个市场获得了不错的表现,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在AI方面持续。至于遍地开花的端侧AI芯片厂商,大部分是否会沦落到为英伟达们做嫁衣裳,那就说不定了。但短期看来,这两个市场对半导体厂商是极大利好。存储持续强势上图可以看到,除了英伟达外,存储三雄三星、美光和SK海力士今年一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了43%、49%和49%,我们可以简单看成,其实这是一个比AI更火热的市场。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报告显示,2017年,存储器销售额为历年来新高,超过1200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市场总值的30.1%。其主要原因,是DRAM(最为常见的系统内存)和NAND Flash从2016年下半年起缺货并引发涨价。而上述三家厂商则是这两个市场的主要供应商,这就让他们在过去的一年内挣得盘满钵满。ICinsights表示,三星一季度的营收达到了194.01亿美金,和排名第二的Intel拉开了30多亿美金的距离。要知道去年Q1的时候,Intel营收还是领先三星10几亿美金。而再倒回去二十多年,英特尔一直雄霸着全球半导体营收榜首的位置,这些数据和对比足以见识到存储的威力。三星电子一季度的财报也显示,其半导体部门净利润同比增长了83%,其中存储占了大头。据ICinsights统计得知,在今年第一季度,三星的存储芯片营收占了整个半导体业务营收份额的83%,而在2017年和2016年同期,这个数据分别是77%和71%,,存储对三星的业绩日益重要。美光和SK海力士也在存储市场猪笼入水。同样受益于存储的厂商还包括了WD/Sandisk和东芝。据Gartner统计显示,存储市场2017年贡献的营收已经过千亿美元,这吸引现在的芯片厂商正在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服务器和物联网等一众新兴应用的兴起,存储市场长期看好,我国也开始酝酿存储国产化。其中进展最快的是做NAND Flash的长江存储。今年以来,长江存储多次对外表示,其耗资10亿美元研发的32层NAND Flash将在今年年底实现量产,并开始小批量出货;合肥长鑫和晋华项目的DRAM产品研发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存储三雄在这个领域建立的地位是短期内难以撼动的。况且他们还在不停的扩充其产能,提升其技术,这对国内厂商来说,也是另一个挑战。况且根据根据内存专业调研机构集邦咨询(DRAMeXchange)的最新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受持续涨价刺激,全球DRAM内存颗粒市场总收入环比增长5.4%,达到了创纪录的230.8亿美元。NAND Flash虽然价格开始有所回落,且有疲势,但存储的威力还将持续。虽然现在有很多分析师对这类产品的盈利持久性有所担忧。毕竟在过去几十年里,他们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但就目前看来,现在正在苦推3D XPoint的Intel,一定没有预想过今天的局面吧。苹果进入前十五的背后ICinsights的这个最新排行榜,苹果进入前十五,虽然苹果一直没有对外公布其芯片的成本和营收贡献,也没有数据可以表明苹果这样自研芯片的方式,可以给他带来多少的利润提升。但是苹果的这次表现,让笔者对整个半导体业界的转变有了新的看法:那就是过去芯片厂和系统厂各司其职的格局将会被打破。为了成本和差异化,这些拥有大市场的厂商开始往上做芯片,这将会对现在的芯片厂造成挑战。以苹果为例,过去几年,这个移动设备巨头通过推出自研手机处理器和GPU等各种芯片,正在一步步将那些他曾经的供应商赶上绝路。而看到了这个趋势的系统厂,甚至芯片厂,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大型的系统厂开始涉足芯片。而国内的华为和海康威视就是当中典型的代表,前者通过海思生产其所需的各种芯片,后者CMOS传感器也为其打造差异化的摄像头解决方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除了上述厂商外,谷歌、Facebook、微软和阿里巴巴等厂商开始成为芯片的新玩家。这些笼络了大量用户的互联网厂商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多差异化的服务,同时节约成本。开始走上了ASIC道路,另外还有很多厂商也就蠢蠢欲动,这钟转变势必削弱他们原本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新趋势也正在吸引MTK加大在ASIC业务的投入,力求在后智能手机时代寻找新的成长空间。记得在十几年前,很多系统厂商都有芯片公司,随后就都分离出来。例如NXP是从飞利浦分离出来,英飞凌是从西门子分离出来。但现在似乎又开始回到了以前的年代。这个榜单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观察,那就是高通营收同比增长只有6%,位列所有前十五名厂商中的倒数第二,只领先于他们正在收购的NXP。在过去的十年里,高通凭借移动芯片和专利授权两项业务,吃尽了智能手机发展红利。但他们的经营模式在过去几年里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质疑,还有去年饱受苹果拒支付授权费,博通恶性收购等事件影响,还有后来的一系列后遗症。高通现在面临着近年来最大的一个挑战。能否成功收购NXP,就成为他们扭转乾坤的一个关键。其他厂商,基本上都是产品线广,且在某个领域拥有独到优势的半导体玩家。虽然成长没大起,但也稳步上升。
发布时间:2018-05-17 00:00 阅读量:1573 继续阅读>>

跳转至

/ 2

  • 一周热料
  • 紧缺物料秒杀
型号 品牌 询价
MC33074DR2G onsemi
CDZVT2R20B ROHM Semiconductor
RB751G-40T2R ROHM Semiconductor
TL431ACLPR Texas Instruments
BD71847AMWV-E2 ROHM Semiconductor
型号 品牌 抢购
IPZ40N04S5L4R8ATMA1 Infineon Technologies
STM32F429IGT6 STMicroelectronics
BU33JA2MNVX-CTL ROHM Semiconductor
ESR03EZPJ151 ROHM Semiconductor
TPS63050YFFR Texas Instruments
BP3621 ROHM Semiconductor
热门标签
ROHM
Aavid
Averlogic
开发板
SUSUMU
NXP
PCB
传感器
半导体
关于我们
AMEYA360商城(www.ameya360.com)上线于2011年,现有超过3500家优质供应商,收录600万种产品型号数据,100多万种元器件库存可供选购,产品覆盖MCU+存储器+电源芯 片+IGBT+MOS管+运放+射频蓝牙+传感器+电阻电容电感+连接器等多个领域,平台主营业务涵盖电子元器件现货销售、BOM配单及提供产品配套资料等,为广大客户提供一站式购销服务。

请输入下方图片中的验证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