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贝岭650V80A IGBT在<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逆变器上的应用
  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来源还是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在使用后会排出大量的污染物,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问题。太阳能因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已经成为人类追求新能源的首选;太阳能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发电应用有光热发电、光伏发电等;在太阳能的多种应用中,光伏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心脏,它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化为符合电网电能质量要求的交流电,其性能直接影响发电效率、电网兼容性和系统可靠性。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综合了电力晶体管(Giant Transistor—GTR)和电力场效应晶体管(Power MOSFET)的优点,具有大电流、高电压、易驱动等良好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光伏逆变器。上海贝岭一直积极研发新一代的IGBT技术,为满足市场终端需求,推出650V/80A IGBT单管BLG80T65FDH7,助力客户光伏逆变器应用高效率、高可靠性设计。  典型应用拓扑  上海贝岭IGBT单管BLG80T65FDH7,额定电流80A,耐压650V,对目前主流户用光伏逆变器拓扑Heric等都有很好的匹配, 同时也适用于三相NPC1和NPC2(横管)的应用。  表1 主流光伏逆变拓扑  BLG80T65FDH7 产品特点  上海贝岭BLG80T65FDH7采用新一代微沟槽多层场截止IGBT技术,通过微沟槽结构增加载流子注入效率,优化导通压降;场截止层加速关断时的载流子抽取,降低开关损耗;多层场截止结构提高高温稳定性;同时内部采用超快速软恢复二极管进行反并联。技术特性精准匹配光伏逆变器对高效、高频、高可靠性的需求。  性能特点:  优化开通损耗和关断损耗,开关频率高  低导通压降Vce(sat),减小器件的导通损耗  Vce(sat)正温度系数,易于并联使用  高BVces耐压能力  低VF和快软恢复二极管  HV-H3TRB加严可靠性验证,保证极端运行环境下使用寿命  符合175℃结温的工业级和车规级考核标准  BLG80T65FDH7 产品核心优势  4.1 效率优势——低饱和压降Vce(sat)  光伏应用中IGBT的导通损耗占总损耗比例较大,影响导通损耗的主要参数为VCE(sat),常温25℃和高温175℃下贝岭BLG80T65FDH7导通压降达到国际大厂水平,且比竞品略低。且随着结温上升,VCE(sat)正温度系数,有利于解决并联应用中的均流和热平衡问题。  图4.1 VGE=15V 饱和压降对比  4.2 动态性能升级——低开关损耗  在光伏逆变应用中,单管IGBT一般设计工作在20kHz左右,并且有高频化的趋势,因此降低IGBT开关损耗也尤为重要,上海贝岭BLG80T65FDH7降低导通压降,同时优化了开关损耗,如图4.2所示, BLG80T65FDH7开启损耗和竞品相差不大,关断损耗比竞品略低,总开关损耗略小于竞品,性能达到国际大厂 S5系列水平。  图4.2 IGBT开关损耗对比  4.3 IGBT合封二极管——较低VF 和Qrr  BLG80T65FDH7合封较低VF的二极管,有利于降低二极管续流过程的导通损耗。如表2所示,贝岭IGBT合封二极管VF和竞品相差不大。  表2 IGBT合封二极管压降对比  相同测试条件下,BLG80T65FDH7合封二极管 Qrr比竞品更小,在高频应用中损耗更小,更有优势。  图4.3 IGBT合封二极管Qrr对比  4.4 温升表现良好——板级温升测试  上海贝岭BLG80T65FDH7基于优异的器件设计,各项参数和功率器件国际大厂I公司接近,部分参数更优,为光伏应用通过系统测试提供了保障。如图4.4,在常温环境下,上海贝岭BLG80T65FDH7和I公司产品在10kW光伏逆变平台测试,壳温基本一致,产品性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图4.4 IGBT壳温对比  上海贝岭功率器件选型方案  上海贝岭功率器件产品系列齐全,包括MOSFET、IGBT等产品,满足客户各类光伏逆变器设计需求,具体型号参考表3:  表3 功率器件选型表  上海贝岭IC器件选型方案  上海贝岭在光伏逆变器领域产品配套齐全,除功率器件以外,还可以提供各类电源管理IC和信号链IC供客户选择,具体型号参考表4:  表 4 IC器件选型表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5-08-06 16:05 阅读量:361 继续阅读>>
引领<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新潮流,航顺 HK32F103A 赋能绿色未来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重视以及能源转型的加速,光伏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约260GW,同比增长 30% 左右,且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其光伏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发展势头尤为迅猛。2024 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GW,占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并且随着分布式光伏、光伏电站等项目的不断推进,对光伏系统的核心部件,如光伏逆变器等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攀升,为相关的芯片及解决方案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市场应用  (1)光伏电站: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通常建设在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大规模的光伏组件阵列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经过逆变器并入电网进行传输和分配。航顺HK32F103A 可应用于光伏电站的逆变器控制、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等关键环节,确保光伏电站的高效、稳定发电,提高发电效率和电能质量,降低发电成本,增强其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2)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商业建筑、居民住宅等场所的屋顶,实现就近发电、就地消纳,余电上网。在分布式光伏系统中,航顺HK32F103A 可用于微型逆变器、智能光伏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对光伏组件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提高系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发电性能,并保障分布式光伏系统与电网的可靠连接和稳定运行,满足用户对清洁能源的自用需求以及余电上网的经济效益。  (3)光伏储能系统: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以及对能源存储的需求增加,光伏储能系统应运而生。在光伏储能系统中,航顺HK32F103A 可用于储能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BMS)等核心部件,实现对储能电池的充放电控制、能量管理和安全监测等功能,提高光伏储能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为构建更加稳定可靠的能源系统提供支持。  三、方案概述  航顺HK32F103A 是基于 ARM Cortex-M3 内核的高性能、低功耗微控制器,其在光伏解决方案中具有卓越的表现。该芯片主频高达 120MHz,内置 12 位 ADC,具备丰富的外设接口和大容量的存储资源,能够满足光伏系统中复杂的控制和数据处理需求。通过其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和高精度的信号采集功能,可以实现对光伏系统的精确控制和实时监测,例如在光伏逆变器中,利用其快速的运算能力进行 MPPT 算法控制,实时跟踪光伏组件的最大功率点,提高发电效率;同时,利用其 ADC 功能对电网电压、电流等参数进行实时采样,实现并网控制和电能质量监测等功能,确保光伏系统与电网的稳定连接和高效运行。  关键功能说明:  (1)能量转换链路:  光伏直流电→ DC-DC变换(升压/降压)→ 直流母线 → DC-AC逆变 → 交流并网  (2)控制信号流:  微控制器通过PWM动态调节DC-DC的占空比实现MPPT算法  微控制器生成SPWM波形控制逆变桥实现DC-AC转换和并网同步  (3)监测与交互:  电流/电压传感器实时采集直流母线参数反馈至MCU  人机界面实现运行参数显示和人工控制  通信模块支持远程监控和能量管理  (4)核心特点:  双闭环控制:MCU同时管理MPPT跟踪效率和逆变并网质量  实时保护:通过传感器数据实现过压/欠压/孤岛效应保护  可扩展架构:DC-Link设计允许未来增加储能电池接口  四、方案核心优势  (1)高性能处理能力:120MHz 的主频搭配 Cortex-M3 内核,为处理复杂的光伏控制算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能够快速实时地进行 MPPT 计算、并网逆变控制等复杂操作,确保光伏系统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提高发电效率和电能质量。  (2)高精度数据采集与控制:内置的12 位 ADC 具有较高的采样精度和速度,可以精确地采集光伏系统中的各种模拟信号,如光伏组件的电压、电流,以及电网的电压、电流等参数,为系统的精确控制和监测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结合其高精度的定时器和 PWM 模块,能够实现对逆变器等设备的精确控制,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3)丰富的外设接口与扩展性:拥有多种通信接口,如UART、SPI、I2C 等,以及大容量的 Flash 和 SRAM,方便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数据交互,并能够满足光伏系统中不同功能模块的扩展需求,如接入传感器、通信模块、显示模块等,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升级,便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光伏监控和管理系统。  (4)高可靠性与稳定性:具备多种保护机制,如过压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能够有效防止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外部异常情况的损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其工作温度范围宽,可在较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稳定工作,适应户外光伏系统的复杂环境要求,确保光伏系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5)成本优势:作为国产芯片,航顺HK32F103A 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够降低光伏系统的整体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同时,其高性能和高集成度的特点也有助于减少外部元件的使用数量,进一步优化系统设计,降低系统的硬件成本和开发成本,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具经济性的解决方案。  产品系统框图  实物图  航顺HK32F103A系列MCU主要规格  ARM® Cortex®-M3 内核  最高时钟频率:120 MHz  24 位 System Tick 定时器  支持CPU Event 信号输入至 MCU 引脚,实现与板级其它 Soc CPU 的联动。  工作电压范围  双电源域:  -主电源 VDD 为 2.0 V ~ 3.6 V  -备份电源 VBAT为 1.8 V ~ 3.6 V  当主电源掉电时,RTC 可继续工作在 VBAT 电源下。  VBAT 电源域提供 84 byte 备份寄存器。  工作温度范围:-40°C ~ +105°C  VDD 典型工作电流  运行(Run)模式:19.3 mA@120MHz@3.3V  睡眠(Sleep)模式:5.6mA@120MHz@3.3V(唤醒时间:1 个机器时钟周期)  停机(Stop)模式  - LDO 低功耗模式:89.4 μA@3.3V(唤醒时间:10µs)  - LDO 全速工作模式:303 μA@3.3V  待机(Standby)模式:3.3 μA@3.3V(唤醒时间:150µs)  VBAT 典型工作电流(VDD掉电)  VBAT RTC 开启模式:2.6 μA@3.3V  VBAT RTC 关闭模式:2.1 μA@3.3V  存储器  最高512 Kbyte 的 Flash 存储器  - 当 CPU 主频不高于 24 MHz 时,支持 0 等待总线周期。  - 具有代码安全保护功能,可分别设置读保护和写保护。  64Kbyte 片内 SRAM  FSMC 模块可外挂 1 Gbyte NOR/PSRAM/NAND/PC Card 存储器(其中,256 Mbyte 的空间可以存放指令,可用于片内 Cache 缓存)  数据安全  CRC32 校验硬件单元  时钟  外部高速时钟(HSE):支持 4 ~ 32 MHz,典型 8 MHz  外部低速时钟(LSE):32.768 kHz  片内高速时钟(HSI):8 MHz/28 MHz/56 MHz 可配置  片内低速时钟(LSI):40 kHz  PLL 输出时钟:120MHz(最大值)  GPIO 外部输入时钟:1 ~ 64 MHz  复位  外部管脚复位  电源复位(POR/PDR)  软件复位  看门狗(IWDG 和 WWDG)复位  低功耗管理复位  可编程电压检测器(PVD)  8 级检测电压门限可调  上升沿和下降沿检测可配置  通用输入输出端口(GPIO)  64 脚封装提供 51 个 GPIO 引脚,100 脚封装提供 80 个 GPIO 引脚  所有GPIO 引脚可配置为外部中断输入  内置可开关的上、下拉电阻  支持开漏(Open-Drain)输出  支持施密特(Schmitt)迟滞输入  输出驱动能力超高、高、中、低四档可选  数据通讯接口  5 路 USART/UART(USART1/2/3,UART4/5)  3 路 SPI(SPI2/3 支持 I2S 协议)  2 路 I2C  1 路 SDIO  1 路 CAN 2.0 A/2.0B  1 路全速 USB2.0  定时器及PWM 发生器  高级定时器:TIM1/TIM8(带死区互补 PWM 输出)  通用定时器:TIM2/TIM3/TIM4/TIM5  基本定时器:TIM6/TIM7(支持 CPU 中断、DMA 请求和 DAC 转换触发)  片内模拟电路  3 个 12 位 1 MSPS ADC(支持最多 16 路外部模拟输入通道同时使用;其中 2 路弱驱动信号输入通道和 1 路 5 V 高压信号输入通道);支持双 ADC 模式,采样率最高 2 MSPS。  2 个 12 位 DAC  1 个温度传感器  1 个 0.8 V 内部参考电压源  1 个 VBAT 电源电阻分压器(分压器输出在片内与 ADC 相连,实现 VBAT电源电压监控)  DMA 控制器  2 个独立 DMA:DMA1 和 DMA2  DMA1 提供 7 路通道  DMA2 提供 5 路通道  支持Timer、ADC、SPI、I2C、USART、UART 等多种外设触发  CPU 调试及跟踪接口  SW-DP 两线调试端口  JTAG 五线调试端口  ARM DWT、FPB、ITM、TPIU 调试追踪模块  单线异步跟踪数据输出接口(TRACESWO)  四线同步跟踪数据输出接口(TRACEDO[3:0]、TRACECKO)  自定义DBGMCU 调试控制器(低功耗模式仿真控制、调试外设时钟控制、调试及跟踪接口分配)  RTC 时钟计数器,配合软件记录年月日时分秒  ID 标识  每颗芯片提供一个唯一的96 位 ID 标识  可靠性  通过HBM2000V/CDM500V/MM200V/LU200mA 等级测试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5-07-09 13:44 阅读量:389 继续阅读>>
兆易创新推出500W单级<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微逆方案,助力控制精度更上层楼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分布式光伏因灵活部署优势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作为光伏组件直流转交流的核心设备,微型逆变器凭借组件级精准控制,有效解决传统组串式方案的失配损耗与安全问题,在户用及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场景中价值凸显。随着行业对高集成度、高效率及低成本的需求升级,单级式架构以极简设计与高效能优势,正引领微型逆变器技术变革。  兆易创新深耕半导体领域,根据光伏行业热点,推出了基于高性能MCU GD32G553芯片的单级微型逆变器方案。在2025 SNEC 国际光伏储能展览会上,兆易创新数字电源应用主管工程师王亚立详细解读该方案,揭示控制芯片与功率器件协同设计如何实现效率、可靠性与成本的多重突破。  在单级架构上实现创新  作为直接集成于单块或少量光伏组件背部的能量转换装置,微型逆变器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其独有的组件级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功能。该特性使其能够在组件间性能差异或局部阴影遮挡场景下,通过独立优化每块组件的功率输出,最大化系统发电量。目前,在户用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对灵活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电路结构的不同,微型逆变器主要分为两级式和单级式两种架构。与传统两级式架构相比,单级式架构凭借其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更简洁的BOM以及更低的制造成本,成为行业技术演进的主要方向。兆易创新推出的 500W 单级微型逆变器解决方案,采用基于GD32G5系列MCU与纳微半导体双向GaNFast氮化镓功率芯片的单级一拖一架构,集中体现了该技术方向的核心优势。  ▲单级式微逆与两级式微逆架构对比  王亚立表示,单级架构通过省去一级直流-直流变换环节,在简化电路结构的同时实现效率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该架构在实现微逆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同样支持无功THD优化及一拖n扩展等,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需求。  单级拓扑架构主要由原边全桥电路、变压器、副边半桥电路及 EMI 滤波电路构成。通过原边移相控制,与副边移相控制的协同作用,调节变压器漏感两端的电压,进而控制漏感电流的大小,实现高效的功率传输控制。王亚立指出,为满足微型逆变器应用中的宽电压增益和功率传输比的需求,单一的调制模式难以兼顾功率传输范围与效率优化的双重目标。而混合调制模式通过软开关及功率传输的条件,动态切换调制模式,在保证给定功率传输目标的同时,有效降低回流功率,并拓展软开关范围,从而满足高效率能量传输与高质量并网的要求。  在技术实现层面,移相控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丢波、连波等问题。而兆易创新 GD32G553 MCU凭借高精度及高灵活性的高精度定时器(HRTIMER)外设,通过载波之间的移相计数复位及同步更新等功能,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同时,GD32G553 MCU有着强大的算力,灵活的PWM发波机制及丰富的模拟外设资源,满足了单级微逆在发波、采样及环路控制中的严苛需求,确保单级微逆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全链路控制架构与系统级优化设计  ▲兆易创新500W单级微逆控制方案  在系统控制架构中,GD32G553 MCU 作为核心控制单元,承担PWM生成、信号采样及环路控制等功能。副边功率转换部分采用了纳微双向 BDS GaN 功率器件。整个控制环路如下:首先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计算出PV电压参考值,经电压环控制器实现对PV电压参考值的动态跟踪;电压环计算得到的结果,与 SOGI PLL锁相环提取到的电网电压相位信息以及给定无功相角信息相结合,给前馈控制器及电流环控制器提供电流参考。最终,计算出原边移相控制量与副边移相控制量,并通过高精度定时器模块,转化为实际驱动脉冲,实现对功率电路的精准调控。  控制算法在MCU实现过程中,主要由锁相环、前馈补偿、闭环控制及移相转换四部分组成,对这几个部分进行了执行时间的测试,结果表明GD32G553控制器展现出了良好的算力性能。  ▲GD32G553系列MCU与纳微双向 BDS GaN 功率器件性能指标  王亚立表示,通过系统级优化,整个方案有着高效率、高质量并网以及高集成度的特点:在100kHz开关频率下,实现了97.5%的峰值效率和97%的CEC加权效率,MPPT效率为99.9%;500W条件下,THD为3.2%,PF为0.999。  首先,在高效率与低损耗方面。所有开关管均可实现ZVS,显著降低开关损耗;通过优化的混合调制策略,拓宽了软开关范围;降低回流功率和变压器电流有效值,减少了导通损耗;同时使用纳微BDS GaN减少开关损耗。  其次,在高质量并网方面。该方案的前馈控制能够提高功率响应速度,加强对电网电压的跟踪效果;闭环Q-PR控制可无静差跟踪交流信号,提高并网电流质量。同时,通过原边副边移相控制量之间的协同调整,实现模式间无扰切换,从而平滑变压器电流及并网电流。  最后,在高集成度与成本优化方面。方案采用了单个集成电感的变压器的磁集成技术,实现了磁性元件体积的缩小,并采用双向BDS GaN来满足对交流侧双向开关的需求,进一步缩小了尺寸,降低方案的整体BOM成本。  打造丰富的产品矩阵,建设高质量生态圈  ▲高性能GD32 MCU在数字能源领域的应用  在新能源控制领域,兆易创新构建了覆盖全场景的 MCU 产品矩阵,广泛应用于光伏关断器、优化器、AI拉弧检测、储能ESS系统、BMS、逆变器、HMI通讯监控等产品应用。在拉弧检测、优化器、Bi DC-DC、工商储BMS等部分,兆易创新还提供了完整的方案供客户直接使用或者二次开发,能大幅减少研发周期。在功率控制方面,兆易创新分别有600Mhz高主频的GD32H7系列以及216MHz的GD32G5系列MCU供客户选择。  本方案中采用的GD32G553属于兆易创新的GD32G5系列MCU。该系列有着出色的算力,采用Arm® Cortex®-M33内核,主频高达216MHz,内置单精度浮点单元(FPU),以及硬件三角函数加速器(TMU)和其他多种硬件加速单元。这些特性大幅提升了数据处理速度和复杂运算能力。同时,GD32G5系列MCU能支持最多16个Channel的高精度PWM输出,分辨率高达145ps。可支持变占空比、变频、移相等发波方式。  除了算力及发波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外,GD32G553还支持4个12位ADC模块,采样速率高达5.3MSPS,最多可支持高达42个采样通道,能够高效地采集和处理多种传感器的信号。同时,GD32G553配备了8个CMP(片上比较器),具有快速响应及灵活配置等特点,其输出信号可以内部直连至HRTIMER中,实现对PWM的封锁或切换。  除了打造表现优异的产品外,兆易创新还加强生态建设。兆易创新与纳微半导体共建联合研发实验室通过将兆易创新高算力MCU和纳微半导体的高频、高效GaN技术进行整合,打造出智能、高效的数字电源产品,为客户带来更多方案选择。同时,配合兆易创新的全产业链的生态与纳微对系统应用的深刻理解,加速在AI 数据中心、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充电桩、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布局。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5-06-19 09:56 阅读量:584 继续阅读>>
矽力杰150V<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功率优化器方案SQ37509
  在光伏系统中,组串式逆变器加功率优化器的方案作为MLPE技术路线的主流方案之一占据了MLPE市场大量份额。功率优化器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输出电压进行调节,使整个光伏系统始终工作在最高效率下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从而提升系统的电力输出。  矽力杰光伏功率优化器  矽力杰SQ37509作为一款面向功率优化器应用的高度集成化解决方案,内置了带电荷泵的半桥控制器,可实现0~100%占空比导通。SQ37509可以提供3.3V和12V两路电源供系统使用,可为MCU和驱动辅助电源供电。另外,SQ37509具有输出快速放电功能,能够满足组件级快速关断安规需求,其供电输入电压高达7.5V~150V,最高可接入2块光伏串联组件,极大程度节约成本,提高光伏优化器工作效率。  SQ37509:150V半桥驱动芯片/双路降压  ◆ 输入电压范围:7.5~150V  ◆ 双路Buck转换器  ♢ Buck1: 12V/200mA输出,工作频率350kHz ~ 650kHz可调  ♢ Buck2: 3.3V/400mA输出,工作频率1MHz  ♢ 内部软启动限制过冲电流  ♢ 完善的保护功能  ◆ 半桥MOS控制器  ♢ Source/Sink电流能力: 3A/3A  ♢ 兼容CMOS/TTL 输入  ♢ 上升/下降时间: 5.7ns/4ns ,1000pF  ♢ 传播延时≤50ns  ♢ 延时匹配: 5ns  ♢ 带电荷泵,支持0~100%导通  ◆ 输出快速放电FETG MOS,满足组件级快速关断功能  ◆ 封装: QFN5x5-24  ◆ 工作温度: –40°C~ 125°C  SQ37509典型应用  功率优化器通过实时追踪单个光伏组件的最大功率点(MPPT)动态调节输出电压电流,解决因阴影遮挡组件差异或者老化导致的系统效率下降问题,如下图:  SQ37509电路如下:  高度集成化  大大降低设计难度,更高的功率密度。  宽输入电压范围  SQ37509供电输入电压高达7.5V~150V,最高可接入2块光伏串联组件,大大节约成本。  内置电荷泵的半桥驱动  SQ37509支持0~100%导通,MPPT功率控制。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5-06-13 11:49 阅读量:718 继续阅读>>
森国科650V/60A IGBT助力提升<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逆变器转换效率
纳芯微:升级电流传感器NSM201x-P系列赋能汽车三电和<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逆变器
  近日,纳芯微推出全新车规级集成电流路径霍尔传感器NSM201x-P系列。该系列产品是对纳芯微已量产的NSM201x系列的完美升级与补充。基于成熟的技术基础,NSM201x-P系列进一步优化了性能表现,显著降低了灵敏度误差与漂移、零点误差与漂移,同时大幅提升了EMC(电磁兼容性)抗干扰能力。  该系列产品延续了NSM201x系列极低原边导通电阻的特性,在无需外部隔离元件的情况下,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电流测量,满足AEC-Q100车规级严格要求。凭借这些卓越性能,NSM201x-P系列特别适用于新能源汽车OBC(车载充电器)、DC-DC转换器以及光伏逆变器等对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为相关系统的升级与优化提供了强大助力。  新能源汽车的高效能源转化与分配离不开精准的电流监测,这对于优化电池管理系统、确保电池充放电的稳定性与高效性至关重要。NSM201x-P系列凭借其自有知识产权的量产标定技术和芯片补偿技术,实现了测量精度的显著提升,能够更精准地捕捉电流数据,为电池管理系统提供高精准度的数据支持。  与此同时,随着OBC和DC-DC转换系统功率密度的提升以及系统小型化需求的增加,电流传感器的EMC性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基于NSM201x系列广泛的应用数据以及对客户系统需求的深入理解,NSM201x-P系列对EMC性能做了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芯片的抗干扰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其卓越的性能表现在头部客户的小型化机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和高度认可。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接入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相关法规,光伏逆变器在并网运行时,向电网馈送的直流电流分量不得超过其交流额定值的0.5%,这对其并网电流检测所用的电流传感器的零点误差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同时,支持V2G(车辆到电网)功能的双向OBC应用日益广泛,同样对电流传感器的零点误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纳芯微全新NSM201x-P系列电流传感器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完美应对了上述挑战。该系列产品在全工作温度范围内实现了极低的零点误差,确保在极端工况下仍能提供高精度的电流测量。这一特性不仅满足了光伏逆变器并网检测的严格要求,还为V2G双向OBC系统提供了可靠和更高性价比的电流监测解决方案。  高精度高可靠性  凭借芯片内部精准的温度补偿算法与出厂前的严格校准工艺,NSM201x-P系列在全工作温度范围内均能保持卓越的测量精度。用户无需进行二次编程,即可在整个温度范围内实现小于±1%的灵敏度误差以及小于±1mV的零点误差,有力保障了电流测量的高精度与高可靠性。  高隔离耐压快速过流保护  NSM201x-P系列凭借其卓越的电气性能,为新能源汽车的复杂电磁环境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该系列产品实现了高达8.2mm的爬电距离,并满足UL标准的5000Vrms隔离耐压要求,确保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电气安全。同时,其原边阻抗低至0.27mΩ,具有承载高达100A的持续通流能力,抗电流冲击能力更是高达20kA,展现出强大的电流耐受性,完美适应新能源汽车对高隔离性能的严苛需求。  此外,NSM201x-P系列还配备了快速过流保护功能,其典型响应时间仅为1.5μs。这种超快速的过流保护机制为检测过载和短路事件提供了高效且简单的解决方案。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配置过流保护阈值,范围覆盖满量程电流的75%至200%,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多种封装 选型灵活  NSM201x-P系列包含NSM2012P、NSM2013P、NSM2015P、NSM2019P等多个型号,提供全面的产品组合以满足多样化的系统需求。该系列产品覆盖SOP8、SOW16和SOW10三种封装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安装空间和应用场景。此外,NSM201x-P系列还提供单向和双向测量选项以及多种量程选择,进一步增强了其灵活性和适用性,能够精准匹配不同系统的设计需求。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5-03-11 13:53 阅读量:488 继续阅读>>
长晶科技FST3.0 IGBT新品发布&<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储能/逆变器/充电模块应用方案
艾华:光储融合新趋势:<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逆变器和储能PCS母线电容的应用差异
  小小电容,大大世界!欢迎来到AISHI“电容空间站”!本期我们将深入探索电容世界的奥秘,揭秘它们在各个领域中如何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天的第一步,我们将目光投向光伏逆变器和储能PCS。它们像是能源系统中的“双子星”各自拥有独特的任务。它们在电容的选择上有哪些差异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电力设备背后的奥秘,看看如何为它们量身定制最合适的电容方案!  在全球追求“碳中和”的发展共识下,随着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从替代能源逐渐走向主体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在眉睫的要求,导致发电侧的光伏发电强制配储和用户侧储能的持续渗透,因此光储融合也成为当下的主要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  光伏逆变器和储能PCS  母线电容应用差异的思考  作为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光伏逆变器和储能PCS(变流器),名字类似,作用领域相同,就认为两者器件应用条件相同,其实不尽然。从实际应用场景来看,光伏逆变器、储能PCS,两者既是珠联璧合的最佳拍档,也在系统功能、设备使用率、安装位置、实际收益、器件选型上有所区别,接下来我们将从上述几个方面介绍两者母线电容方案和要求的相同之处。  01作用机理相同  光伏逆变器和储能PCS,两者都是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设备,具备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能力,以适应不同的电力需求,都能与电网互动,实现电能的双向流动。  02拓扑基本相同  从基本的电路拓扑来看,两者基本上都是两级电路组成:DCDC变化+DCAC逆变,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母线电容来支撑母线电压。  03母线电压相同  从光储一体化的发展来看,不管是用户侧,还是工商业以及地面电站的应用场景,两者的母线电容方案有一定趋同的,特别是微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共用母线尤为常见。例如户用机型的母线电压一般为600V,可以采用额定电压315V的电容两串方案,或者额定电压550V的电容方案;工商业机型的母线电压一般为1100V,可以采用额定电压550V的电容两串方案;地面电站机型的母线电压一般为1500V,可以采用额定电压450V的电容四串方案。  以上为某光伏厂家225KW并网逆变器和175KW PCS的参数,母线电压均为1500V。  AISHI电容在光伏行业的部分应用  以上是AISHI电容器在光伏行业推荐使用的主力规格。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4-10-15 13:12 阅读量:1086 继续阅读>>
英飞凌:<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混合逆变器用Easy模块
纳芯微:“三高一降”,<span style='color:red'>光伏</span>储能系统趋势及其模拟芯片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储系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光储系统,又称太阳能光伏储能发电系统,由光伏设备和储能设备组成,用于发电和能量存储。在这些系统中,模拟芯片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对于提升系统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增强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光储系统的基本运作原理,以及光储系统在高压化发展趋势下,模拟芯片的机会及纳芯微解决方案。  一、光储系统概述  上图是一个典型的光储系统框图。系统功能的实现从左到右分别是:光伏电池板的直流输出,经过AFCI电弧故障保护后,进入到MPPT(最大功率点追踪)DC-DC电路实现前级电压抬升;经过逆变电路转化为交流电,以单相或者三相电输出并网。最上方电路为电池储能系统,通过一个双向DC-DC模块,完成电池的储电和放电。下方为MCU 和基于ARM的控制电路,在低压侧实现系统通信与控制。  为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系统中需要很多隔离器件,如数字隔离器,隔离驱动,隔离采样与隔离接口等,来实现低压侧控制电路和高压侧电源电路之间的强弱电隔离与信号传输。纳芯微可提供基于电容隔离技术的丰富隔离产品组合,以及SiC二极管和SiC MOSFET、传感器、非隔离驱动、接口、通用电源、通用运放等诸多产品,覆盖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光伏阵列/优化器和储能电池/BMS等多个领域,为光储应用提供高可靠性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二、光储系统的发展趋势及模拟芯片机会  1. 高能效和高功率密度  随着光储系统功率密度和能源转换效率的不断提升,电源系统开关频率、开关损耗和散热性能都需要满足更高的指标要求。纳芯微可以提供支持1200V电压的SiC二极管、SiC MOSFET产品;以及带米勒钳位功能的隔离驱动芯片NSI6801M(避免功率器件误导通)和带DESAT保护功能(过流时保护功率器件不被损坏)的NSI68515,以更好地适配第三代半导体和高开关频率系统,为大功率光伏逆变器产品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2. 高压化  系统功率密度的提升带来的母线电压高压化趋势,使系统内关键部件面临更为严苛的性能挑战,尤其是实现强弱电隔离的隔离芯片。传统隔离方案通常采用光耦隔离技术,虽然其市场成熟度高,但存在抗共模干扰能力差、传输速度慢、光衰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光储系统的要求。相对于传统光耦隔离方案,纳芯微的产品采用双边增强隔离电容技术,并采用自有专利Adaptive OOK®信号编码技术,在隔离耐压能力、传输速度、抗干扰能力、工作温度和寿命等方面优势明显,可满足光储高压系统对芯片性能的严格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纳芯微推出超宽体封装的数字隔离器和单管隔离驱动,单颗芯片提供15mm爬电距离,完全符合客户1500V高压母线需求。纳芯微隔离产品已在行业头部客户的光储系统中广泛、稳定应用,累计发货量过亿颗,得到了市场的充分验证及客户认可。  3. 降本  为更好支持光储系统持续降本的要求,纳芯微在提升产品集成度和性价比上也在持续投入。以霍尔电流传感器为例,纳芯微能够提供芯片级的霍尔电流检测方案,基于霍尔效应产生霍尔电压进行输入和输出侧的电流检测。在系统的PV 侧、 MPPT 侧和 AC 侧的多个电流采样点,传统的霍尔电流传感器模组方案不仅占板面积大,成本也高。纳芯微推出贴片式的霍尔电流方案,单芯片集成方案实现了更优的成本效益,且减少了约50%的占板面积,最高通流能力可达200A。该系列产品支持不同的封装耐压、通流能力和响应速度,可覆盖光储系统各个位置的电流检测需求。  降本还意味着芯片需要有更多的功能组合,纳芯微隔离产品系列基于领先的电容隔离技术,可进一步集成驱动、采样、接口、电源等多种组合,且通过设计迭代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为客户持续提供高竞争力的整体芯片解决方案。  三、总结  面对光储系统高集成度、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趋势和要求,对于纳芯微等芯片厂商而言,核心任务是适配应用的需求,提供功率密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且能兼顾降本的产品方案。纳芯微致力于提供完善的产品组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助力客户提升系统竞争力。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4-07-18 13:29 阅读量:781 继续阅读>>

跳转至

/ 3

  • 一周热料
  • 紧缺物料秒杀
型号 品牌 询价
RB751G-40T2R ROHM Semiconductor
CDZVT2R20B ROHM Semiconductor
MC33074DR2G onsemi
BD71847AMWV-E2 ROHM Semiconductor
TL431ACLPR Texas Instruments
型号 品牌 抢购
ESR03EZPJ151 ROHM Semiconductor
BU33JA2MNVX-CTL ROHM Semiconductor
BP3621 ROHM Semiconductor
STM32F429IGT6 STMicroelectronics
IPZ40N04S5L4R8ATMA1 Infineon Technologies
TPS63050YFFR Texas Instruments
热门标签
ROHM
Aavid
Averlogic
开发板
SUSUMU
NXP
PCB
传感器
半导体
关于我们
AMEYA360商城(www.ameya360.com)上线于2011年,现有超过3500家优质供应商,收录600万种产品型号数据,100多万种元器件库存可供选购,产品覆盖MCU+存储器+电源芯 片+IGBT+MOS管+运放+射频蓝牙+传感器+电阻电容电感+连接器等多个领域,平台主营业务涵盖电子元器件现货销售、BOM配单及提供产品配套资料等,为广大客户提供一站式购销服务。

请输入下方图片中的验证码:

验证码